城市网

最新消息:从尼山到世界|文明交流互鉴须考虑价值观多元

导读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宋馥李 7月10日—11日,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济宁曲阜举办。7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孔子故里,以“传统文化与现代...

经济观察网 记者 宋馥李 7月10日—11日,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济宁曲阜举办。7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孔子故里,以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”为主议题,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“尼山声音”、贡献智慧力量。

除了主议题,本届论坛还设置了“全球挑战下的文明交流互鉴”“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传承与创新”等6个分议题。论坛开幕当日,在“全球挑战下的文明交流互鉴”这一主题下,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分享了诸多精彩的观点。

浙江大学哲学院教授陈越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世界历史最早记录在案的高等学府几乎同时在东西方——柏拉图学园建于公元前374年,而中国的稷下学宫几乎同时出现,作为人类智力的高峰遥相呼应,这非常有趣。这说明,东西方文明在遇到挑战时,都做出了相同的反应:寻求在变动的时代找到智慧的答案。这两个机构完全可以视为人类文明交流和互鉴精神的显著标志。

稷下学宫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中心,因为学术自由、观点争鸣,成为中国古代大学的建制来源。而柏拉图学园的希腊三贤,则开创了古典希腊哲学最光辉的全盛时期,使得理性主义成为西方哲学和科学的主流。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,只有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可以和柏拉图学园相媲美。

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孔令栋认为,目前的国际秩序有点像春秋战国时期,可以说是礼崩乐坏、烽烟四起,二战以后尤其是冷战以后的国际和平与发展秩序看来岌岌可危,局部性的国际冲突频发,有可能造成更大规模的冲突,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国际、政治、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。

孔令栋认为,现代东亚国家的崛起,尤其是中国的现代化,证明了儒家文化圈在后发现代化方面具有优势。儒家事实上也追求利益最大化,但其更多强调在利益之上还有礼仪,还有安全公正的社会秩序。所以在国际关系上,儒家伦理和追求国内秩序一样,更多追求集体安全和秩序至上的理念。

坦桑尼亚姆万扎圣奥古斯丁大学教授查尔斯·基蒂玛认为,现在全球领导力出现了真空状态,1945年全球各国聚集一堂建立了联合国,目的是确保世界和平安定,为所有人造福。但是在近期,战争仍然在继续,国际法就在那里,但是没有被很好地遵守。现在,除了在法律框架下解决全球问题,我们还需要达成价值方面的共识,这些价值观可能包括法律、道德层面的,而我们如何获取这些价值呢?必须要从文明体系中获取。

基蒂玛谈到,人类是地球最高智慧的物种,不同民族应该在全球层面得到认可,而不是由单一某个国家来确定和认可。坦桑尼亚人生活在有53个国家的非洲大陆上,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上帝造物主的产物,生来就与祖先之间有神性的连接,这就是精神层面的东西。所以,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不一样,他们有非常多元的价值观,世界各民族都应该以互相尊重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。

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劳悦强指出,今天为什么讲不同文明的交流?是因为当今世界有很多纷争,纷争双方都局限于自己单方面的利益中,不太考虑对方。其实,局限在个人或者是群体利益中而不顾他方的情况,是普遍存在的现象。在中国人的观念里,这就叫做“小”,在中国传统文化里,大小是一对很重要的概念,中国古人常讲“大人”“小人”。汉字里本身就藏着这个奥秘,汉字“大”从“人”而来,人张开四肢就是“大”,所以讲“大”就牵扯到人的行为,是你的行为让你“大”,不是你天生就“大”。

劳悦强认为,讲到中国文化或儒家文化,一定会讲“和而不同”,究竟怎样做到“和而不同”?应该就是需要有大格局,例如在儒家经典《大学》里,“大学”最基本的意义是让人宏大和博大的学问,也是指不要局限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中。群体之间不和谐的时候,往往是因为局限于自己的利益,不太注意对方的利益诉求才会发生。

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权相禧认为,亚洲文化一般不讲个人,讲人时至少讲两个人以上,更强调彼此,但是在西方更多强调的是个人。在人际关系中,西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更强调是独立的个体,而在东亚文化中,大家相互构成一张网,所有人都是互相关联的。

而就“交流”这件事本身来说,权相禧认为,“交流”在西方比在东方看上去更重要。在东亚和中国,人们说“交流”的时候,更多强调的是表达,即表达情感、情绪。但在西方,人们更在意交流的信息。在东亚文化中,双方交流的话外之音,就是这种交流导向双方是否和谐的目的。

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流合作部副部长、研究员路则权认为,中国人是用儒家的“仁”的概念来生活的,这样一个状态导致中国人的群体趋向——必须生活在一个群体当中,思考问题也喜欢用整体的状态,而不用考虑自己。这是中国和西方在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上的不同,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,在与其他文明比较时,才能意识到这种差别的真实存在。

路则权还谈到,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,一定要充分考虑中国文化本身是多元的,要破除西方文化中心论,也要摆脱中国文化本位论。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今天的发展,从中外的关系来说,我们立足中国也一定要关心世界。当今世界存在很多冲突,交流是理解彼此的关键所在,而交流的背景、交流的范围、交流的内容都是很重要的。